對年的意義與禁忌

對年的意義

人的生命當中,以生與死這兩件事為最大的關鍵事件,在中華文化下,禮儀相關的制訂大多來自於《周禮》話不多說,直接進入到主題對年的意義,對年意指:人死亡後一周年舉行的祭祀儀式,即古喪禮之 「小祥」(兩周年稱「大祥」),應舉哀。近代而言少數有在做三年的祭祀禮儀,三年意指:古禮父母之喪要守喪三年,現代人多數以喪滿周年後,合併舉行「三年」之祭祀, 即古之「禫」禮,表示仍遵守「三年之喪」之禮。而在近代對年或三年的喪儀祭祀中,有個重要的程序動作為合爐,合爐意指:早期傳統以「三年」之後,表示服喪期滿,喪禮結束,而現今多以周年代表喪禮的結束,代表一切的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恢復如常,並要在三年或周年中,擇一吉日把亡者靈位除去 (除靈),神主(魂帛)燒化,亡者名字寫入祖先牌位,並把些許香灰放入祖先香爐之中, 從此與歷代祖先合祀,稱為「合爐」,即古之「祔」禮。

對年期間的禁忌

大原則上以三等親為主要禁忌上的遵守,最需嚴格執行禁忌遵守的為一等親。一等親為父母與子女,二等親為兄弟姊妹、(外)祖父母、(外)孫子女,三等親為伯、叔、姑、舅、姨、姪子女、外甥(女)、(外)曾祖父母、(外)曾孫子女。血親關係就相當於基因鏈,有層層相關,越接近的自然影響越大。家有喪,尤其是一等親的,基本上都會影響到運勢,或許有些朋友不明白這是什麼道理,簡單來講,因為生你的那個源頭消亡了當其還存在時你們的連結是強大且旺盛的,倘若源頭消亡了,那自然會有所影響,所以民間中很多有父喪或母喪的,大多數都會覺得自己的運氣三年內都不太好,是這樣的概念與因素;又因為生命的消亡,就代表的能量的散逸,也代表著喪氣或敗壞之能量,因此會要求三等親的家眷,尤其一等親最相關者,在對年服喪期間,不要去拜訪親友不要去恣意入廟持香朝拜等(蓋因大多數公廟,有天公爐,而公廟大多數為正氣或潔淨之清氣,服喪中的喪家則帶有喪與敗壞相較為濁之氣,故會有禁忌去入廟,當然以神性來講不一定會見怪或者忌諱,只是人為了尊重與禮儀上,盡量不去相牴觸。)、不要去參與其他喪、喜紅白帖之事,這是有原因的,而不是所謂只有迷信問題,當然,到底會不會發生突發的狀況,沒有人敢保證,而也沒有人想去擔負這個責任,因此就以禁忌作為限制,就是不怕一萬,只怕萬一。

對年對往生者的意義

關於對年對往生者而言有甚麼特殊意義,這就要視這個往生者於生前,是否很在意這些禮儀的文化規範,如果本身是個很灑脫,甚至知道自己的生命該何去何從者,對不對年對於這個往生者的意義,基本上是一種虛設,如有其他西方宗教信仰者,基本上也就脫離了傳統對年文化的框架,只是在文化框架中普遍人寧願行禮如儀,以避免被其他人詬病,所以關於對年對往生者是否有特別的意義,就要端看往生者本身對於此禮是否有很深的執念,如果往生者本身是個守舊派,那拜託請眷屬們就要按照禮儀程序,反之則其意義並不大。

往生者的祭品

關於祭品這個問題,會牽扯到靈魂層次或者是精神層次,有些靈魂或者精神層次非常好的,基本上不需要祭品,反之則會仰賴祭品,這也是一種執念。關於往生者的祭品,普遍而言中華文化就以菜飯為供、紙錢為獻,作為一種靈魂能量存活於陽世中,必備的一些基礎能量供給,就像人要生存就得要進食、喝水維持生理結構一樣。而在祭品上往生者有些執念深的,就準備祂喜歡的食物,有些層次好一點的供香、燭、水就很足夠,而普遍中華文化框架中的往生者,大多數還是以食物、紙錢為主要。

對年的節日提前祭祀

重大節日當天還是必須進行原有之祭祀,也須準備應景之食品,早期因環境因素,較無有時間再同一時刻關照亡者,於是則演化出「提前祭拜亡者」,既不失禮數,又能兼顧孝道與其他程序。另外也有死者為大的概念,而重大節日興許有其他神明與祖先,但礙於死者為大,不能兼顧時,因此採取提前「祭拜新亡者」。